Z1000 排氣共振腔惡搞

各位好。
我是沒事愛亂搞,手賤又超容易中籤王的小戰車。

從當年小雲豹,一路改上來至今。
到了大重時代似乎緩和了些,多虧了哈特佛的眷顧。
修車的時間遠遠多於改車的時間了。

但哈特佛650賣出後,收了一台Z1000。
沒料到這台車實在太過穩定。
連修車機會都沒有。
但身為一個手賤的籤王,當然不可能就此停了下來。
不過現實還是現實,沒錢不會一個意念就會變有錢。
所以BREMBO啥的,OHLINS啥的自然是不會出現在我的車上。
連來令片都是用一組600的大陸不知名品牌號稱金屬來令片的我。
自然改裝也是從最經濟划算的開始想起。

其實說是改裝,好像也不是很正確。
嚴格來說算是..惡搞吧。

這台Z1000從收下後一直有個問號卡在我心中。
就是前車主把左右尾段的相通管給切掉了。
從照片中應該能很明顯看出,下方有段延伸管,中間被切除後封起來了。
這就是相通管,在服務手冊上說明是能夠加強消音。

確實,照四缸特性來觀察。
1243的點火順序,如果照原設計是相通相連的。
每250cc的排氣輸出會由四個尾段進行平衡輸出。
但如果中間切除掉。
就會變成12跟34缸是獨立一個排氣管。
這樣理論上,理論上啦。單一缸的排氣輸出,因為少了兩隻尾段幫忙平衡。
排氣阻力應該會增加,增加的結果就是廢氣無法順利排放。
缸內燃氣會混合的較為偏濃,造成低速時的扭力曲線會較為下修。
而實際上感覺也是如此。
在切除時,Z1000因為是四期噴射,所以沒有含氧來作閉環噴射。
所以理所當然的,會有Q鈕這種鬼東西。
但我從來都沒拉過Q鈕發車過,根本是跟裝飾品沒有兩樣。
然後低轉時的扭力,好像確實有那好一些些?

其實我一直很想把那段相通管接回來。
只是一直礙於時間跟場地,所以一直卡在心中沒有處理。
直到最近有個長假,才覺得..ㄟ..是不是該處理一下了。

車架好後,稍微看了一下長度。管徑。
準備要處理時,發現到了一件事。
恩...相通管上方好像有個微妙的小空間。是不是應該要塞好塞滿....?

所以才開始出現了排氣共振腔的想法。

我們常聽到進氣共振這種事。既然都是氣體壓力,那排氣自然也會有。
只是排氣比較少人去作,因為排氣是活塞正壓逼出去的,進氣是靠負壓吸進來的。
當然進氣會比較需要靠一些手法來進行效率化。
但排氣正壓做了效果其實就是更加直通,但可以看成較為安靜地直通管就是了。
所以直通有的缺點他也會有,只是沒有直通那麼吵。
而且問題一樣會出現在,容積跟角度都會影響到共振頻率,所以沒有機器去測量。
通常都是笑果為多。

那..我有機器嗎?當然沒有。
反正我就是手賤,這應該不需要理由了吧。

排氣諧振其實跟進氣諧振道理是一樣的。
利用前端氣體的負壓來帶動後端氣體往前推進的動力。
所以氣體間隔太多,太少都不行。
我想最有名的就是SB300的那顆共振腔。利用角度和容積來加快排氣效率。
實測上也確實比T3扭力來的大一些。

在小七上有較詳細的報導,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而這台Z1000,我就是打算在現有的環境下,能塞多少算多少。
有沒有效果...再說啦。
於是塗鴉塗一塗,就上了。

簡單說就是在相通管上方增加一個小腔室,看運氣好不好能不能賭到一個波段。
焊上排氣管變這樣

理論上應該會變這樣
因為共振腔,排氣會多個小路徑造成一小段震波
融合在大震波之間,增加排氣的速度。

當然,實際上是不是這樣..?

..?


所以很快的,就裝上車了。
裝上車後大概長這樣。

....突然覺得Z1000變得有點....陽剛(?)

裝好後,發車發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怠速發動要拉Q鈕了...靠杯...
不過好像也驗證了我的一些想法。就是切除時會造成低速過濃的問題。
因為過濃->所以不用Q鈕->因為接回相通變順暢,所以變稀->要拉Q鈕。

ㄟ?好像合理。

然後騎出去。恩...喔幹,這是同一台車嗎?

如果原先的動力曲線是這樣。

動力在6000前幾乎是線性輸出,要到六千轉才開始有要衝的輸出。
然後趨緩到8000後才又開始有要彈出去的感覺,一直到萬轉。

相通管接通後,變這樣。

在4000轉前線性輸出,然後4000後油門幾乎是隨帶隨出。
油門反應一直都是處在很活潑的調性。反應很快。

但是這個問題不知道是相通管問題呢~~?還是共振腔的原因。
恩..誰在意呢。

不過倒是有個問題我很確定是共振腔的問題。
就是從3000轉開始到5000轉多了一個小蜜蜂的嗡嗡聲..哈哈。

整個感覺好像變得有點威啊。

留言

熱門文章